共计 1095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崂山百福庵
|
崂山百福庵:
- 历史起源 :
- 百福庵创建于宋代宣和年间(1119—1125 年),初建时规模很小,仅以“萃元洞”而传名。“萃元洞”并非天然山洞,而是一块巨石中空后经略加凿饰形成的矮小石屋,洞门面南,高 1 米多,长方形,门额上镌有“萃元洞”字样。
- 相传宋徽宗时提出僧道合一,洞内曾供奉百余尊高低大小不一的铜铸菩萨、罗汉等,因此得名“百佛庵”。后在元、明两朝不断发展沿袭。
- 清顺治二年(1645 年),江南明末进士蒋清山不愿在清朝为官,抛却河南祥符(今开封)县令职位,潜入百佛庵隐居并当了道士。他对庵进行扩建且改名“百福庵”。
- 建筑格局 :
- 百福庵分前后二院二殿。前为倒座殿,全石料砌筑,殿外石柱上镌写有“张家李氏”等字样,内祀菩萨。
- 中殿为穿堂,祀“三官”。
- 后殿为硬山式,高约六七米,重梁起架,出檐,四柱石撑顶上饰雀替,朱漆门窗,门面南下筑石阶十余层,内祀玉皇大帝。建筑白垩涂壁,彩绘壁画,青砖铺地,外观气势宏伟。西侧还建有仓廪、膳室,院内有一口常年不涸的井。
- 特色 :
- 文化融合特色 :最初奉佛教,后改奉道教,体现了佛道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融合与演变,这种宗教文化的转变在宗教建筑中较为独特。
- 历史人物特色 :与明朝崇祯帝的两位妃子养艳姬、蔺婉玉有着紧密联系。二人曾在此居住,并创作了《离恨天》《六问青天》等道乐曲牌,对崂山道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,也为百福庵增添了神秘的历史色彩。
- 宗教地位 :
- 百福庵是崂山“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”胜迹之一,在崂山的道教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。它曾是外山派道家音乐胜地,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院之一,藏有大量经典书籍。
- 文化活动 :
- 每年正月十六日曾有庙会,是当地的重要宗教和民俗活动。善男信女们会赶来参加,庵中香烟缭绕,笙钹齐鸣,山下乡村以“行宫香会”形式组成队伍,吹奏乐器,执掌旗幡伞盖,抬着内坐神像的纸扎花轿赴庙赶会,举行祈祷仪式,焚纸烧香,磕头祈福,午后才返回。这一传统庙会活动曾非常热闹,但后来一度中止。
- 保护情况 :
- 百福庵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战争的洗礼。1939 年日寇侵华占领青岛后,庵内驻守抗日游击队,曾遭日本鬼子飞机轰炸,但建筑坚固,仅受轻微损伤。
- 20 世纪 60 年代,百福庵辟为农中,“文革”间,神像、供器、经卷、庵堂装饰物均被毁。90 年代庵址仅存颓垣、框架。
- 1982 年青岛市政府将百福庵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近几年又重新进行了修复。
- 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:
- 蒋清山对百福庵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,他学识渊博、行谊高洁,使百福庵成为崂山的藏书院之一,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雅重。
- 养艳姬和蔺婉玉创作的道乐曲牌在当地民间乐队仍有演奏,她们被确认为崂山道乐的重要推动者,为百福庵的文化传承增添了重要的一笔。
正文完
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